文章来源: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成立于2016年底,首任院长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复明教授。学院坐落在毗邻港澳、依山傍海的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根据国际学科发展趋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学院将土木与水利、交通、海洋工程等学科融合发展,以“水土交融”为特色,以水—土(岩)—结构耦合体系的灾变防控共性关键问题为主线,重点发展基础设施运维、地下空间工程、海洋土木工程、城市水务、水资源水生态、智慧河海工程6个学科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土木”工程学科。
一、6个学科方向团队介绍
智慧河海工程学科方向介绍
中山大学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濒临南海,为河海水动力研究提供了先天的地缘优势。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海洋强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战略的实施,更是为河海水动力研究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发展机遇。智慧河海工程学科方向主要发展海陆交互作用及其水动力学、泥沙运动力学、河床及河口演变机理,河流—河网—河口—近海水、沙、盐与水环境生态模拟预测,复杂河网区闸泵集群水流、水沙、水质调度,海洋海岛水文环境及其立体监测,海洋海岛水工结构工程,河港海岸工程,河湖与流域治理工程等。本学科(方向)团队于2020年1月获得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引进创新创业青年团队项目,立项总金额1700万元。
本学科方向(团队)拟引进河口海岸治理、流域精细化天气过程建模与模拟、多尺度水文-水沙-水质耦合模型、流域水生态-水环境-水情立体化监测、枢纽性工程风险防控机制和流域水资源配置关键技术等研究领域的高水平人才。
地下空间工程学科方向介绍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解决土地受限、城市内涝等城市病的必然选择,是“一带一路”倡议、“海洋强国”战略、重大工程建设的迫切需求。地下空间工程学科方向主要研究地下水-土(岩)-结构相互作用、地下工程灾变防控、韧性结构设计等关键科学问题;研发地下工程防水支护、全生命期状态评估与运维、韧性结构建造等核心技术难题,为地下空间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实现绿色智能、安全可靠、经济耐久的目标。
本学科方向(团队)拟引进地下空间开发理论与技术、地下韧性结构、地下工程灾变防控、生命线工程、地埋管道/隧道工程/综合管廊、地下结构非开挖修复、复杂环境下水-土-结构相互作用等研究领域的高水平人才。
海洋土木工程学科方向介绍
根据国家海洋强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海洋土木工程学科方向将以“水—土(岩)—结构耦合”为特色,主要面向海上风电建造与运维、岛礁工程建设、海洋基础设施运维等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重点发展海洋工程力学、海洋结构工程、海洋岩土工程、海洋土木工程材料、海洋工程防灾减灾、海洋工程可靠性与风险评估、海洋工程先进实验技术等。
本学科方向(团队)拟引进海上风电工程、海洋能源开发、流固结耦合计算力学、海洋工程结构、海洋岩土工程、海洋工程材料、海洋工程可靠度与防灾减灾等研究领域的高水平人才。
城市水务学科方向介绍
城市水安全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城市水务学科方向是为适应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的需求而设立的,主要研究城市水文规律、城市洪涝灾害预警预报与风险评估、海绵城市规划与低影响开发、城市水资源开发与高效利用、城市水务规划与管理、城市水环境保护与修复、大数据与智慧城市水务、城市给排水管网运行管理、城市内涝防控建造维护材料与构造、城市水污染控制工程、韧性城市等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本学科方向(团队)拟引进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水务工程、给排水工程、水环境等专业方向高水平人才,在滨海城市水文水动力过程模拟、城市特大暴雨洪水预警预报与内涝防控、城市供水安全与调度、城市水处理工程与再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大数据与智慧水务等研究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
水资源水生态学科方向介绍
水资源是国家三大战略资源之一,水资源安全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围绕变化环境下水资源安全问题,水资源水生态学科方向重点开展热带亚热带区域水汽循环、水文过程、沿海台风暴潮、河湖水体与物质迁移、水资源脆弱性、水生态环境演变与健康、流域洪涝安全调控、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资源多目标协同分配、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智能化调度调控、河湖安全健康工程、水资源保障工程、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等领域研究,提出解决关系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安全调控策略。
本学科方向(团队)拟引进水文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专业方向高水平人才,在热带亚热带区域洪涝安全调控、高强度用水区域水资源安全调控、快速发展区域水生态环境安全管控等研究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
基础设施运维学科方向介绍
重大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营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的重要保障。基础设施运维学科方向主要围绕交通、能源、市政、水利、海洋等行业的重大基础设施,开展水-土(岩)-结构耦合作用机制、智能化监测与健康诊断、长期服役性能的评价及安全评估、灾害演化机理、灾害防控及预警等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方面的研究,基于大数据分析,提出重大基础设施智能化安全维护的策略与方法,实现不间断安全运营的目标。
本学科方向(团队)拟引进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和测绘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研究领域的高水平人才。
二、岗位要求
1、教研岗教师
(1)长聘教授:具有高深的学术造诣,在人才培养或学术研究方面取得国内外公认的标志性重大成就和贡献;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学术地位,具有带领本学科赶超或引领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力;具有突出的团队领导和组织协调能力。理工医科的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周岁。
(2)长聘副教授: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在人才培养或学术研究方面取得国内外广泛认可的创新性成就和贡献;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学术地位,具有保持本学科国内外先进水平的能力;成为本学科领域独立学术带头人。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周岁。
(3)预聘副教授: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在人才培养或学术研究方面取得高水平成果;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专业影响力;具有成为本学科领域学术带头人或优秀学者的发展潜力。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0周岁。
(4)预聘助理教授: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活跃的创新思维和扎实的研究基础;取得较高水平的专业成果;学术发展潜力较大。理工医科的年龄原则上不超过35周岁。
2、研究型教师
(1)研究教授:一般应在海内外高校、研究机构或知名企业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相当水平职务,取得不少于3项的标志性研究成果或重要成果,成果特别突出者数量可适当减少。国内申请者有作为负责人承担国家级科研任务的经历,海外引进人才有承担高水平科研任务的经历。一般不超过45周岁。
(2)研究副教授:一般应在海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知名企业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相当水平职务,取得不少于3项的代表性成果或1项特别突出的代表性成果。一般不超过40周岁。
(3)研究助理教授:一般应在海内外高校、研究机构担任博士后、讲师或助理教授职务或具有相关研究经历,取得不少于2项的代表性成果或1项特别突出的代表性成果。一般不超过35周岁。
3、博士后
年龄在35周岁以下,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熟悉高等教育规律,了解国内外高等教育情况,具备国际化的学术视野,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科研能力的国内外优秀博士。
三、联系方式
1、应聘教研岗教师,请将简历发送至学院人才招聘邮箱:civilrs@mail.sysu.edu.cn;(邮件标题注明:应聘岗位+毕业学校+本人姓名+高校人才网)
2、应聘研究型教师和博士后,请联系合作导师。各学科方向(团队)及导师信息详见学院网站:http://civil.sysu.edu.cn;【快捷投递: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跳转至网页→点击“立即申请/简历投递”→投递对应职位】
3、学院招聘联系人:麦老师,
联系电话:(+86)0756-3668584。